Search This Blog

Friday, February 21, 2014

資本主義為你服務(8-1): "法定"最低薪資的爭論在哪?

美國正在爭論聯邦最低薪資的水準應該要設在哪個數字,Bloomberg整理出全球對於最低薪資標準最為比對。我最感到興趣的是在丹麥取樣的這個數字,那段文字是:
 "丹麥並政府並無設定最低薪資標準,這是非技術旅館餐飲業勞工的協商後的底線"
從丹麥的這薪資談判"底限(floor)"來看,能給我們甚麼啟發?

全球與美國最低薪資的比較圖
Bloomberg/Businessweek(Feb 13, 2014) 



如何了解勞動市場 一文中,我試圖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雇用關係。延續勞動是個人提供的勞務,這項勞務的價金是薪資的概念,試想基本工資調漲可能造成甚麼樣的效果?

一個簡單的成本效益分析

對於一項政策的好壞,我們可以透過列舉的方式看一下可能的成本跟效益是甚麼,然後在走入資料試圖查證是否有這樣的證據出現。

潛在的好處:工資調漲=>促進消費=>公司獲利增加=>願意增添更多工作機會

工資(價格)上漲對於需求(雇用)的衝擊是當下的,然而,這件事情可以造成一連串對於其他市場的連鎖反應。就像上面箭頭的走過的方向,當基本工資上升的同時, 影響到勞動者的收入,同時也會進一步促進經濟體的運作。這點,是許多經濟學家對於基本工資調漲持有支持態度的原因。

潛在的成本:工資調漲,雇用減少

這幾乎是所有市場的運作法則,當我們調高任何一項商品的價格,對於這項商品的需求就會減少。勞務需求也不例外,問題在於價格的調整對於產需求減少的多寡問題。此外,許多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政策是與工資連動的,調漲的工資對於雇主的負擔,是高於許多人的想像的。

此外,就算上述的好處真的出現了,那麼商品市場的需求增加了,商品市場的價格可能也會跟隨提高,實質上對於勞動者增加的薪資只是"表象"上的增加,他們能夠購買的商品並沒有增加,生活水平不會因此提高。


經濟學家的觀點:

兩者相比,我們可以看到基本工資的爭議很難有非黑即白的答案。美國的經濟學家們對基本工資的存廢,甚至是應該調漲多少,多有爭議。主要爭論點之一在於:到底這兩個效果哪項會比較顯著?

早先Prof. Alan Krueger(曾擔任歐巴馬總統經濟顧問團隊)在90年代作過這樣的研究:比較賓州跟紐澤西州的基本工資差異,在不同的基本工資調整下(紐澤西州基本工資調升了,但賓州卻無),勞動雇用的狀態。他們所找到的效果是基本工資調漲對於勞動雇用是正面的,可見在第二項講到的利益較為顯著。然而,這個研究開啟了對於基本工資的進一步討論,不少學者反覆檢視,不同假設下,可能會得到相異的結果。

近年來隨著歐巴馬總統對於基本工資調整的政策宣示,美國媒體在這兩年有很深入的討論。在2013年,哈芬頓郵報以"經濟學家說基本工資調漲值得進行"為題(Economists Say Raising The Minimum Wage Is Worth It Feb. 28, 2013)做了專題報導,內容引述了芝加哥大學的 IGM Forum *對於經濟學家的問卷調查,他們問的有兩項。經濟學家可以根據他對於同意/反對這項議題做出回應,並且對於題答的信心,填上以1-10為尺標的數字。


A.) 聯邦基本工資調漲到$9/hr 是否會造成非技術勞工找工作上感受到更加困難?


從上面這個圖表上來看,經濟學家們對於基本工資調漲對於僱用的影響看法相當分歧。同意(認為基本工資上漲會造成找工作困難)與反對的比率相近。

實證上的研究認為"適中"的(modest)基本工資調漲對雇用狀況不會有顯著影響,但甚麼是"適中"?耶魯的Christophor Udry教授就認為這個調幅並太大: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small changes in minimum wage cause employment falls, but this is larger. "
"的確我們沒有甚麼證據指出小幅基本工資調漲會讓雇用減少,但這個幅度太大了"
很多人可能認為,反對基本工資上漲的經濟學家們是幫資方說話,壓榨勞工的薪水。事實上,他們關切的,是在勞動階級最底層人的處境。

史丹佛的Caroline Hoxby教授指出:
"Unemployment among low-skilled workers is already high by historic standards, indicating that wages are already too high for market-clearing" 
"從歷史標準來看,目前低技術勞工的失業率已經很高了,代表現行的最低薪資價格已經高過於市場均衡的價格" 
 耶魯大學的Judith Chevalier教授,引用美國勞動部數據指出
"Even among hourly paid workers with less than a high school diploma, only about 11% earn the Fed min wage or less. -se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here"
"在低於高中學歷的時薪計酬勞工之中,只有11%的人賺取聯邦標準最低薪資(或更低)的薪水"
換句話說,就算雇主想要雇用員工,他們並沒有其他的選擇,他們必須要用"法定"的條款來支付薪資,這樣的薪資過高,讓雇主不願意創造更多的職缺。此外,實際上可能從最低薪資的上升獲益的,是這11%最的弱勢勞工。雇主在最低薪資上升後,反而可能解雇這群人,把工作量轉到略微高於最低薪資的族群身上,損害的,是這兩群人的工作權。

B.) 考量提高基本工資帶來的市場扭曲成本,這項政策(提高基本工資且與通貨膨脹率連動)的好處仍然值得被推行?




第二項問得更加明確,不到提到了基本工資的提升,且加入了與通貨膨脹率連動。這項問題獲得大多數受訪的經濟學家的認同。然而,持有反對意見經濟學家們重申了"最低工資上升並不會照顧到最弱勢勞工的看法:最低技術勞工將會受害,而受益者是略高於最低技術勞工的那群人"

兩位史丹佛的教授們說
"Workers most likely to benefit are those with medium skills. Workers most likely to lose (be unemployed) are those with the lowest skills."-Prof. Caroline Hoxby
"The benefits go to the somewhat more skill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lowest, which does not seem to be desirable policy."-Prof. Robert Hall 
2014年,基本工資又走上了大眾討論的議題,這一次主流媒體雖有衡平報導,然而更偏向主張基本工資應該要調漲的說法。彭博社以七位諾貝爾獎得主支持基本工資調漲 (Jan 14)做為報導標題,強調經濟學家認為調漲基本工資勢在必行。也有記者指出,就算是強調自由市場的"經濟學人"雜誌,在這一次也沒有大力反抗。

丹麥:是社會主義?非也!
回到文首的圖片:丹麥難道不是一個以社會主義經濟體著稱的國家,居然沒有法定基本工資?他們又如何在沒有法定基本工資的狀況下,非技術勞工的薪水如何維持?


答案是:讓市場運作,但雙方是站在天平上談判

個人要與公司談判必然不容易,但把一群類似工作條件的人集合起來一起談判就變得容易得許多。在歐洲國家中,工會運動有很強烈的傳統。

"在丹麥工作"網站上,明確的指出:政府並不透過法制來管理勞動市場,而是透過工會(Trade Union)與雇主直接談判集體契約。丹麥的工會參與率高,勞工不僅僅集體提高議價權力,也同時透過這個平台得到許多保障(例如:工傷與復健) 

工會組織也協助降低資訊不對稱以及協商的初始成本過高的問題。在丹麥模式下,證明了給予市場參與者足夠的工具,比政府直接介入薪資設定更有意義。


下一篇文章要來看看,最低工資在台灣的狀況到底是如何?國外的狀況在家鄉真的可以完全適用嗎?

後記:
芝加哥大學IGM Forum的全名為
The Initiative on Global Market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