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January 15, 2013

Bloomberg Views:Robert Shiller文選,更多不同的角度來看財務管理

這四篇文章最早動筆在2012年五月,結果到了2013年才完工。那天在看"黑暗騎士:黎明升起" (The Dark Knihgt Rises)時的一幕場景,讓我把這篇文章一股作氣打完了。

那幕場景是這樣的:當一群狂徒衝進證券交易所,打算要用電腦plug in他們的程式的同時,一個交易員跟他們說:"你們這樣是偷竊財物!!"

"拿走本來屬於我們的東西還算偷嗎?"

(然後之前幾個畫面是一群死交易員在那邊囂張的狀態XD)

這個畫面讓我有很深切的感受,在經濟危機發生之後,財務領域大概吸引了全球左派的炮火:銀行,投資銀行,交易員等,大概是大家最常攻擊的"人物"。而資本主義也成為被大家砲擊的對象。

事實是這樣嗎?Prof. Robert Shiller透過四篇在Bloomberg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有新的角度來看財務跟資本主義。這些工具真的為惡多端?還是只是工具,而端看我們如何利用?而作惡的另有其人?

華特.惠特曼: 第一位財務藝術師
Prof. Robert Shiller引用了幾個美國史上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包括了:詩人惠特曼, 哲學家梭羅, 作曲家艾伍士 (當時是美國保險公司: Ives & Myric的創辦人 之一) 。除了歷史人物之外,幾個當代藝術家也是例子,甚至在越戰時積極參與反戰等社會運動的Jerry Rubin,最後也進入了投資銀行界工作。


藝術跟投資銀行?財務現實跟精神追尋?聽起來好像搭不上邊,但事實上恰恰相反。

這篇文章點出:就算在對於追逐金錢的活動,實在不符合這些人的本質,但每個人還是得面對基本的經濟問題:食衣住行。要怎麼樣在解決現實問題又能夠在自己最想要發展的興趣上持續創作能量? 財務管理的知識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一環。惠特曼得先寫出迎合大眾口味的小說,梭羅繼承家業在鉛筆工廠工作(而且還改良創新),艾伍士投入保險業(做得有聲有色)。

換句話說,財務現實的獨立跟經濟上的後顧無憂,反而是他們維繫創作的原創力。甚至,這樣才是符合美國精神:有能力的人可以繼續創造財富。

Jerry Rubin當初在 "Yippie versus Yuppie"的辯論中的一段陳述相當的有意思
"
wealth creation is the real American revolution. What we need is an infusion of capital into the depressed areas of our country."
"財富創造才是真正的美國革命精神: 而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將資本注入到在這國家中較為艱困的領域"

這樣的精神在第三篇與第四篇文章中有較深的陳述,包括如何透過"國家"徵稅來投入這些部分,以及如何透過金融機構將資源投入到較為艱困的地方。

財管並不如想像中不道德 :
這篇文章裡面區分成兩個部分

1. 人類在進行經濟行為,特別是風險決策時,經常存在的一些偏誤。Prof. Shiller的專長是在行為經濟學中,所以在文章中引述這些觀點並不意外。

換個角度來說,真的是財管領域的專業人士刻意矇騙大眾?或者是大眾其實在認知上本身就會出現偏差?

答案是:兩者皆有。我們經常舉賭場的例子。當賭場給吃餃子老虎機贏錢時的大量聲光效果跟硬幣落下的聲音,會讓賭場參與者以為從機器贏錢是相當容易的事情,錯估了從機器贏錢的機率。

這個場景同時牽涉了雙方行為:
a. 賭場會用聲光效果跟硬幣響聲加強贏錢的印象
b.一般大眾處理外在資訊時(聲光效果), 容易錯誤推理出不正確的贏錢機率


結果,賭徒會一直坐在賭桌上而不願下桌,因為他們不願意相信賭局的機率是不利於自己的。但是,賭場得負責嗎?或者是賭徒自身也要進化,了解真實機率的存在。

很多人或認為,在財務或投資領域的人士是像賭場一樣,創造聲光效果誘使他人上當的不道德人士。的確有這種人,但同時財管的基本概念,卻與這樣的想法恰恰相反。在研究領域上,他們在乎的追求的是"基本價值"。

在投資學領域經常建立的假設是:"如果價格定價是正確的, 那麼在市場中就不具有可挖掘的套利機會" 換句話說,交易員跟分析師比任何人都應該更在乎什麼是"真正"的價格。因為在市場並無法完全有效率的話,價格偏差的狀態隱含了獲利的機會。而找尋真實的價格,是這些人的目標。

所以,與其說這群人是在"欺騙大眾",不如說他們是用他們的交易行為把"真相:證券的真實價格",透過市場,揭露給大眾了解。

那麼真正的壞人在哪?真正的不道德人是在哪?這篇文章用一則問卷結果,讓讀者自行詮釋。

這個問卷調查是這樣的:
在莫斯科(一個相對不完美的市場經濟)和紐約(一個相對完美的經濟體),大家對於獲利行為與道德之間的連結。
兩個被提出到問卷中的問題是
a.) 你認為想要賺大錢的人通常是不誠實的人嗎?
b.) 你認為擁有自己事業且打算獲利的人很難作為朋友嗎?
在紐約, 兩個問題回答肯定答案的人的比率都比在莫斯科低,而且都低於50%。
(當然,你可以認為紐約是萬惡之都, 大家根本都沒有道德觀XD)

"Do people really resent those who take steps to be a capitalist, or they resent the unfair practices disguise under the name of "Capitalism" ?"
這篇提出的一個問題是: 當大家憎恨資本主義體系的同時, 有弄清楚到底是憎恨資本家?還是一些以"資本主義"為名,而其實不是資本主義產物的不公平行為?

別恨有錢人, 來更改稅法吧!!!
承續在第一篇文章中引述Jerry Rubin的話語:美國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將資源導引到較為困難的社會層面。這篇文章對於這項觀點做出回應。如果我們在乎資源的重分配,而認為這項資源的重分配要透過政府來運作,那麼我們就應該從稅法著手。

也就是說:憎恨有錢人並沒有辦法產生任何社會進步的效果, 使用稅法修正,改變對於個人的誘因以及消費機制,更能增加社會流動的機會。

有些人的財富並不是因為他本身的努力或天賦而來,而是因為他的家族姓名,而累積下來的財富造成跨世代的財富的分配越來越不平均。如何避免?

Prof. Shiller認為應該能從稅制著手。一般觀點是累進所得稅,或者曾經被提出的累進消費稅與財產稅。Prof. Shiller的觀點更特別,從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所得稅概念。所得不均指數連動所得稅


如果在社會中的所得分配不均加大的話,我們將會拉大累進稅率的差異,讓有錢人多付一點稅;如果所得分配較為平均的話,我們就會縮小累進稅率的差異。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有錢人不想被多課稅,那麼會把錢拿出來投資在其他事業體中創造工作,負責消弭所得不均。換言之,變向使用"懲罰",讓消弭不均變成有資本的人的責任。

他從研究中表示,如果這樣的指數被建立的話,那麼現下的美國的最高級距所得稅率應該要高達75%,反映出現在美國社會所得分配極其不均的狀態。


他主張稅法的確是個弭平所得不均的一種方式,然而,立法單位從來沒有系統性的考量建構一套合乎弭平所得不均的一種系統,造成現在稅法並沒有達到這樣效果。

有趣的是:這裡並沒有提到政府的角色的功能,以及在全球資本流動下的稅制無效的狀態。如果政府無法有效率的利用這些稅款,那麼稅法的制度恐怕只是增加讓公部門浪費的財源;而在資本流動越來越容易的當下,這種課稅法恐怕只會讓財富往其他國家流動,對於本國不均消弭並沒有幫助。

財管背後的邏輯可以阻止貪污腐敗
最後,Prof. Shiller認為財管背後所代表的邏輯可以阻止腐敗。 

普遍認為,有錢人為了維持他們的社會地位,會盡其一切去鞏固所擁有的一切。以這樣的邏輯看來,財管或者是所有的理財工具都是有錢人的玩物,一種他們維持社會地位(以及繼續剝削他人)的手段。

然而Prof. Shiller認為,這些工具並沒有特定的好壞。主要是我們需要將這些工具合理設計並且"民主化"(不掌握在特定人手中),那麼這些工具其實能夠讓大眾都得到利益。


在閱讀到這裡時,我想引述曾在證交法課堂中,經常被引用的這句美國大法官Brandeis的話:
"Publicity is justly commended as a remedy for social and industrial diseases. Sunlight is said to be the best of disinfectants; electric light the most efficient policeman." (Louis Brandeis, 1904)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而照明是最有效的警察"

Prof. Shiller從財務商品設計跟民主化這兩點上,陳述如何將人類的行為引導到更有"人性"的財務設計。

比如,透過商品設計可以考量一些對於人類正面行為的了解,引導資源投向更需要的人手上。例如: 慈善衝動(Charitable Impulse);或是透過資訊科技,讓財務揭露的資訊更加透明。不僅僅是讓市場價格能夠更快反應,定價更加正確,亦能將財務資源引導到社會上更有建設性的機制中。


在這裡我想到的例子是:如何直接在網路上進行借貸行為一文中提到不同的網絡直接借款平台。這樣的平台可以讓提供資金以及需要資金的人直接透過資訊科技碰面。以美國的系統來說,這樣的交易平台資訊透明(有雙方的信用分數),目的明確(借款人得寫出自己的借款原因),風險衡量自主(每個人可以透過自己的偏好來決定要用怎麼樣的什麼樣的金來來借貸資金),可以成為資訊科技改變借貸行為的好例子。其他微型借貸的機制類似,透過對於人類行為的了解跟信任機制,給予民眾脫離貧窮的機會。

結語:
這篇文章是摘錄Prof. Shiller的四篇原文中,我自己認為最有意思的觀點。原文精采度遠超過我的摘錄,有更多新的觀點。

這四篇Bloomberg Views出現的時間點(2012年5月),因為電影所以我第一次完成這篇文章的時間點(2013年1月),以及去年經濟學獎的頒獎的時間點(2013年10月)相當有趣。點出美國這個經濟體對於"財務管理"的信心的重新建立。在新聞中,也越來越多的替代性的投資方案,讓社會往更正面的方向前進。包括慈善創投加入政府專案,或是開創新式的教育模式等。

2013年瑞典皇家銀行經濟學獎頒給了包括Prof. Shiller在內的三位學者(Eugene Fama, Lars Hansen, Robert Shiller),表彰他們在資產定價領域所做出的貢獻。鎂光燈停在財務管理研究領域,是重新思索財務管理帶給社會的價值為何的好時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